這一篇算是每週微研究的續篇。想要跟大家分享的是,每天零碎的閱讀材料,要怎麼進行整理呢?先講結論,簡單來說有三個步驟或階段:收納、視野、輸出移動。
所謂的收納,就是將東西擺在固定的地方,以後你想到要找的時候,就可以去那裡找。大部分覺得漫無目的或者想不起來事情的原因是因為沒有適當的收納位置。以現在日漸龐大的數位資料來說,你需要兩類的資料夾,第一類叫作「產品區」,第二類叫作「學習專案」。
舉例來說,我自己命名了兩個資料夾,一個叫做"1.專業",一個叫做"Learning Project"。前者就是「產品區資料夾」,後者就是「學習專案資料夾」。
實際資料夾名稱當然可以依照個人喜好命名,但我們如果有某個時間點輸出的小整理,基本上都放在這個產品區資料夾。他的特徵就是某一段時間,花了某些心力,作出的知識結晶。只要覺得暫時告一個段落的,都可以宣告完成,放進這邊。打上索引號碼。
舉例來說,譬如某個演講投影片完成,就放進來,編號 11.某某演講投影片,12.某某書心智圖。
學習專案資料夾裡面擺的是想到或現在進行中的專案,命名方式一樣是序號+專案標題。
譬如手上正在進行三種學習閱讀,分別就編號:111.傷寒論淺注少陰篇, 112.金匱要略淺注痙病, 113.內經討論太陰陽明論.....等等。
在進行相關閱讀,如果有甚麼資料或整理,就丟進這些資料夾作收納。
有時候會想到在「產品區資料夾」曾經整理過的內容,就再複製一份檔案到學習專案裡面。基本上「產品區資料夾」的概念要把它當作自己的個人作品,放進去以後就少更動,只有引用才會翻閱的。
視野的意思是在進行每天零碎時間的閱讀時,要固定留下閱讀的痕跡與線索。自己用的最習慣的痕跡是編號與時間。如果該篇古書有六個段落,會先標記號碼1-6段,然後在每天讀完的段落會寫上六碼時間(ex. 2020/03/07就寫成200307),這樣也可以了解自己讀這一大段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