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突破極限,必須透過學習讓人生更加寬廣。 學習不是工作的手段。工作才是學習的手段。
《去書店買個好人生》P177
「上診後,時間就會變得很快。」我跟剛上診的學弟妹說道。「然後一個月後,領完當中醫的第一份薪水還會蠻高興的。然後每週就會飛快地過去了。如果我現在回顧最初幾年剛上診時,要給些甚麼建議的話,我會跟當初的自己說:「每週研究一個小主題。一週搞懂一件小事情,慢慢累積。」
「但是學長,臨床碰到的問題有很多,一週只研究一個主題會不會來不及?」很多學弟妹剛聽到這樣的建議,容易提出的疑惑。但其實剛開始心不用太大,因為很有可能時間很快的過去,一年52週的時間,你實際認真研究過的主題十根手指頭數得出來。那還不如先把研究的目標細分化成每週可以執行的小專案,一年不過52週,也就是如果你每週都進行一個小主題研究的話,還能夠有52個研究後的小成果,三年過後,至少你有150個以上的主題已經探索過了。上診之後,其實不單純只有上班而已,還有很多生活其他領域夾雜在其中,時間被切割碎片化的結果,其實學習這件事情,會漸漸地被排到比較後面的順序。但,臨床又是知識的強輸出,沒有刻意練習,就無法逐漸提高臨床判斷的療效。因此,一週研究一個小主題其實不算少。重點是持續的累積能不能做到。
那具體來說,可以怎麼做呢?
以下是可能的作法,分成三個步驟,大家可以修正成適合自己的流程。
一般來說,這個步驟是在每週的第一天(看你的第一週是星期日或星期一),如果你有週回顧的習慣,就是在週回顧的時候執行的,透過檢視或回顧上週上診的病例與日誌事件,看看有沒有讓自己疑惑的問題。因為有疑惑才會有觸發,才有想要探索的動機。有了探索的動機,我們才能進一步把他設定為研究的目標。如果有了問題的話,我們需要問自己下列的問題,檢視一下自己的動機:
這個問題是一週份的份量可以研究的嗎?
如果這個問題以我目前的認知是無法一週份來處理的,就繼續往下切細題目。如果不知道能不能在一週內做完,就是邊做邊紀錄,設定研究的停止的小里程碑。
這是個可解決的問題嗎?
舉例來說,如果是「人生意義」問題的思考,這個問題暫時沒辦法解答,要換個比較可能解決的題目。
<aside> 👉 舉個例子,譬如當我回顧上一週病例時,發現有一例脹氣治療效果不太理想。我可能就可以列為研究脹氣為本週的目標。
</aside>
這個問題可以依照人、事、物的要素發想。
人:有沒有認識的學長姐對這樣的主題有研究,且可能可以詢問的?(但建議自己先研究過有初步的成果再問)
事:我是否已知與主題相關的知識與處理策略
物:我手上現有書籍與課程筆記是否有能夠解決這樣的問題。
<aside> 👉 依照人事物來思考: 人:可能跟診的時候,問一下跟診的老師或學長⋯⋯(但先自己翻過一下過去學習的筆記,整理一下有沒有哪裡漏了) 事:手上是否有相關已經整理過的筆記,或者想到之前的病例有沒有類似的狀況 物:手上是否有相關的參考書籍(中西醫)可以查閱,能夠幫助我解決這個問題的
</a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