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07 由 張機書友會 發表于健康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篇》的侯氏黑散和風引湯,是兩首好方劑。它們是平肝祛風和鎮肝熄風的方祖,為中風病的有效治療方法。這在歷代醫家的醫案和當代名老中醫的治驗中,是有很多資料可尋而值得借鑑的。
但在目前,《金匱要略選讀》已經把它們貶入「附錄」,《內科學講義》亦不推薦應用了。茲就管窺所及,談幾點淺見。
一、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全方十四味藥:菊花、防風、芎藭、細辛、桂枝、當歸、白朮、人參、乾薑、茯苓、黃芩、牡蠣、礬石、桔梗。治大風四肢煩重,心中惡寒不足者。本方功能平肝祛風,健脾化痰。
方中運用大量風藥,配伍健脾藥,說明治療重點是在肝脾兩經。例如菊花用至四十分,《神農本草經》(以下簡稱《本經》)稱其治「諸風,頭眩腫痛,目欲出,淚出、皮膚死肌」。
防風用至十分,《本經》謂其主「大風,頭眩痛惡風,風邪目盲無所見,風行周身,骨節疼痹,煩滿」。這兩味顯然是主藥。
芎藭亦治風,《本經》謂治「中風入腦頭痛,寒痹筋攣緩急」。《名醫別錄》(以下簡稱《別錄》)謂其「除腦中冷動,面上游風去來,目淚出,多涕唾,忽忽如醉」。細辛善治暗風卒倒,不省人事(《世醫得效方》);《本經》謂治「頭痛腦動,百節拘攣,……久服明目利九竅」。
桂枝祛風,開腠理,溫經通脈,更為張仲景所推崇。集合諸藥而用之,是集中祛風、搜風和熄風各方面力量,使其發揮協同作用,充分發揮治風的療效,重點是很突出的,所以能治「大風四肢煩重」。
同時,風氣通於肝,風邪中人,首先由於肝氣肝血的不足,所謂體虛易招感,所以又配當歸。當歸亦能夠治「中風,汗不出」(《別錄》),「治一切風,一切血,補一切勞」(《大明》),同菊花、芎藭合用,更能加強調肝氣、補肝血、潤肝燥、補風虛的作用。風從上受,肝陽必然僭逆;風邪速變,挾寒,亦能挾熱,因此配伍黃芩、牡蠣。
黃芩能清上熱,亦是雜寒於溫;牡蠣能夠潛陽,亦是寓降於升。這樣,對肝風之邪,可以說是極盡擒縱斂散之能事了。
更值得注意的是,白朮、人參、乾薑、茯苓一組藥,補脾和胃。白朮用至十分,守中補脾,溫胃化痰。在風邪浮越,一身之氣動亂之際,守住中焦,使中流有個砥柱,是非常重要的。
因為無論肝風之上越,或外風之相襲,皆由於營衛失調,清濁升降乖常,而後為病的。其為痰涎,或寒或熱,亦由此而變。雖雲卒中為病,實際是本實先虛。而營衛和諧,清升濁降,亦正是中焦脾胃之所主。
所以在未病之前,或大風為病之後,健運中焦,都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百病以胃氣為本」,在此更值得注意。所以這一組藥,是治風而顧本,具有制肝補脾,培土寧風的意義。
至於礬石一味,《別錄》謂其「除固熱在骨髓」,《大明》謂其「除風去熱、消痰止渴」,在風痰之病是較為常用的。
桔梗一味,蓋屬舟楫,既能開通氣機而利五臟,亦似為「心中惡寒不足」的引藥。合而成方,功專平肝祛風,健脾化痰。
此方粗一看去,似乎用藥很雜,不可理解,但仔細琢磨,思路清楚,富有啟迪意義。
或者認為此方用藥,內外不分,寒熱雜陳,補瀉兼用,抓不到一個重點,所以後人少用。
這種認識是可商的,病為中風、大風,哪有純內風,純外風、純寒純熱、純虛純實,可以截然分清,特別在急驟發作,或在發作之前及其以後,往往是寒熱虛實錯雜出現的。
在治療之時,急救用的通關散、安宮牛黃丸、蘇合香丸、至寶丹、紫雪丹等,有哪一張方子是純寒純熱、純補、純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