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逆散條文小考

桂林古本與長沙古本的改編

在查閱四逆散條文的時候,可以發現到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在桂林古本直接把四逆散換成靠近通脈四逆湯的組成(甘草、附子、乾薑、人參),長沙古本雖然說四逆湯中四味為散,但長沙古本的四逆湯也只有三味(炙草、乾薑、附子),而四逆散本條在長沙古本擺在通脈四逆湯條文的後面,所以推測可能是指通脈四逆湯的四味。

有沒有醫家也保持回陽的看法呢?有的,鄭欽安先生在《傷寒恆論》對於四逆散條文的評論:

按少陰病,而至四逆,陽微陰盛也。其中或咳或悸者,水氣上干也;小便不利者,陽不化陰也;腹痛下重,陰寒之極也。法宜大劑回陽為是,而此以四逆散主之,吾甚不解。

其他醫家的闡釋

不過,唐步祺先生在《傷寒恆論》四逆散[方解及其應用範圍]解釋:「所治四逆,不屬於陰盛陽虛的少陰病範圍,而方中病無一味辛熱回陽之品可以概見。」他近一步闡釋:「本方適用於肝鬱氣滯、肝胃失調所引起之多種疾病,後世平肝諸方,如局方消遙散,皆此方化裁。」[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