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鄭欽安先生《醫法圓通》是一本臨床蠻實用的書籍,在其中「桂枝湯圓通應用法」中,有一段叫做「腦後生瘡」。今天要跟大家做一些白話版本的闡釋。原文是這樣的:

治腦後生瘡 腦後者,太陽經脈之所貫注者也㈠。風寒之邪逆於腦後,抑鬱而成瘡,桂枝湯宣散太陽之邪,故治之而愈。(按瘡症應分陰症、陽症,鄭氏用 方主以加味桂枝湯,陽症倍芍加枝子、香附、麥芽,陰症倍桂加附子、香附、麥芽)。

驗案舉例

看照片理解最直接,以下是我的老師廖恩賜醫師曾經分享的驗案:

文華中醫診所,廖恩賜院長頸後生瘡驗案。

文華中醫診所,廖恩賜院長頸後生瘡驗案。

這是一個七十幾歲的婦人,頸後生瘡已半年一年之久,醫師的處方是:葛根湯、柴胡、黃芩、香附、麥芽、大黃、銀花。照片中可以看出其服藥後的追蹤效果。要怎麼理解這樣的用藥思維呢?以下為大家嘗試解說一下。要了解這樣的組合原理,我們得先把原文讀過一次。

腦後生瘡原文

治腦後生瘡

這裡的提示,先把部位定在「腦後」。發生的病情是「生瘡」。

腦後者,太陽經脈之所貫注者也㈠。

這裡表達的是,腦後屬於太陽經脈所灌注的路線。提示了「部位」與「路線」的關係。

風寒之邪逆於腦後,抑鬱而成瘡,桂枝湯宣散太陽之邪,故治之而愈。

首先要有外感「風寒之邪」的要件,因為身體循環對抗病邪導致邪氣阻滯,抑鬱在「腦後」,即剛剛所講與太陽經脈灌注有關的路線。這時候要選能夠宣散太陽之邪的主方「桂枝湯」。

(按瘡症應分陰症、陽症,鄭氏用方主以加味桂枝湯,陽症倍芍加梔子、香附、麥芽,陰症倍桂加附子、香附、麥芽)。

決定處方之後,還可以細微再辨認屬於陽證或屬於陰證,陽證可以再加芍藥、梔子、香附、麥芽。陰證可以再加桂枝、附子、香附、麥芽。也就是在桂枝湯的基礎之下,考慮化陰或化陽的作用(化陰加芍藥,化陽加桂枝、附子),然後再加入消化系統的藥對「香附、麥芽」,與撤熱藥「梔子」。

臨床用藥的思路流程

讀到這裡,要怎麼靈活運用鄭氏給我們的提示呢?以下把思路與操作流程化給大家說明:

  1. 要判斷生瘡的部位,跟那一經路線有關。譬如「腦後」偏「太陽經」路線。

    六經有關的部位,可以參考上圖。摘自《圖說中國醫學》,立得出版社

    六經有關的部位,可以參考上圖。摘自《圖說中國醫學》,立得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