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病一直都是中醫學治療上令人著迷之處,因為如果恰當辨證選藥的話,常常可以看到不錯修復的反應效果。然而為療效感到高興之外,對於臨床研究者來說,當然是更希望進一步找到方劑的應用機理與診斷方法。以下嘗試說明桂枝湯加黃耆的使用範疇。我們要先從一則病例開始看起。
這是第一年上診的皮膚驗案,患者是年輕男性,因為工作需要碰到絕緣油,需常常洗手,還有搬貨物需要進出冷藏櫃(環境溫差變異過大),所以手指常常皸裂粗糙,疼痛難癒。
當時還是第一年上診,診斷功力還有待磨練;第一次處方開桂枝湯加黃芩、香附、麥芽;患者吃完三天藥提前回診,說手指還是很脹痛發癢;重新診斷後,重新處方桂枝湯加黃耆,一週後的手變得十分潤澤。
<aside> 📝 如果從這次的驗案做思考的話,我們可以發現,以桂枝湯為底,第一次的處方是苦寒的黃芩、甘微寒的香附、甘味的麥芽,第二次的處方是甘微溫的黃耆。前者撤熱較多,後者則是甘溫為主。但甘溫為主卻能夠改善此案的皮膚修復狀況。這給我們一個應用的提示,當患者是屬於熱證時,我們思考選藥的性味,除了苦寒(譬如黃芩)、甘寒(譬如沙參)、鹹寒(譬如芒硝)之外,還要考慮一種甘溫除熱的方法。
</aside>
2014年九月,遇到全身性的皮膚破潰弟弟,也是桂枝湯加黃耆。
可以看到皮膚逐漸修復癒合了。如果對照黃耆的本經條文,也可以給我們更多的提示:
黃耆,:「味甘,微溫。無毒。主癰疽,久敗瘡,排膿止痛,大風,癩疾,五痔,鼠瘻,補虛,小兒百病。」
「癰疽、敗瘡、膿、癩疾、五痔、鼠瘻」都是皮膚相關,不同部位,不同形體層次造成的不同病情。
<aside> 💡 《傷寒論.平脈法》:「脈浮而大,浮為風虛,大為氣強,風氣相搏,必成癮疹,身體為痒,痒者名泄風,久久為痂癩。」可以給我們一個提示,脈浮暗示有風,條文的舉例是風氣如果不去而互摶,會後續造成「癮疹」、「泄風」甚至「痂癩」的病情。
</asid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