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記錯的話,「三件並列理論」是從《開間傳遞想法的二手商店》這本書裡面看到的,意思是如果一件事情你看不清楚其意義的話,那麼你就連續做三次,或許可以看到其意義為何了。這個概念我也借來檢視病例驗案的原則,一件有效驗案固然是令人振奮,如果我們能同時並列同樣病種的驗案,或許就能夠從其中窺見一些中醫生理病理的原則與痕跡。當時上診剛好碰到幾例乳腺炎患者,分別用了不同的處方改善,這是其中的一例。

這是一位26歲的女性患者,在2014年2/6日就診,主訴乳腺炎,有化膿脹痛的腫塊,皮膚癢,額頭有痘疹,口乾,排便一日一行,最近一次月經來經行疼痛。脈關以前浮細數,寸部尤甚。當時判斷是陰虛陽盛,處方如下:

<aside> 📝 大黃 砂仁 白芷 甘草 黃芩 天花粉 石膏 銀花 梔子 連翹 (科中合併水藥)

</aside>

一週後回診,回饋當時服藥後第二天就改善疼痛與腫脹了,為了鞏固療效,再續服一週觀察。當時上診第三年,只是按照跟診學習到的處方模仿老師學長們開方,但還不是很懂其中的機理。現在臨診又五年後了,想要將大砂草的方源做一個初步的整理。

第一幕 啟程

從藥物的性味談起

一個藥就可以成一個方。兩個藥因為性味配伍的組合,就會有化陰化陽的效果。因此我們可以先檢視大砂草芷處方的基本性味組合:

大砂草芷本草經讀

我們可以看到大砂草芷的核心方,基本上有兩味辛溫藥(砂仁、白芷)搭配一味苦寒藥(大黃),加上甘平的甘草作為組合,而且這四味藥基本上都是消化系統用藥。如果以最小用藥向量來思考的話,如果要加強化陽的力道,白芷跟砂仁的劑量可以增加,要加強化陰泄濁的力量,大黃劑量可以增加。這是根據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的原理:

帝曰:善。五味陰陽之用何如。 歧伯曰:辛甘發散為陽,酸苦涌泄為陰,鹹味涌泄為陰,淡味滲泄為陽。 六者,或收,或散,或緩,或急,或燥,或潤,或耎,或堅,以所利而行之,調其氣,使其平也。

又,一個藥就可以成為一味方,我們就需要査閱典籍參考歷代醫家有沒有用藥例讓我們參考。

一味方

我們可以從上列的處方學習到,大黃單用,以茶作藥引,可以處理頭部疾患(頭癢風屑發黃、頭痛如破。以雪水煎膏,冷水調服,可以處理熱病及諸黃。砂仁佐生薑汁可以治療妊娠胃虛性的氣逆嘔吐。白芷單用可以治療大便風秘;單味甘草則是在傷寒雜病論少陰咽痛的首選處方。

性味不同的兩味藥,組合起來又有不同的處理層次與效果:

二味方

大黃甘草湯,《金匱要略淺注》(P201)補充說明,「外臺治水,可知大黃能開脾氣之閉而使散精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矣。」而白芷加大黃合用,可以治療「背疽諸毒」,「木悶堅硬便閉」,使用指徵有排便不暢問題更好。

到此我們可以整理一下目前的小結:

  1. 大黃、白芷、砂仁都是消化系統用藥。 理由:大黃(本經)- 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榖,調中化食 / 白芷(十便良方)- 治大便風秘/ 砂仁 / 砂仁(開寶)- 虛勞冷瀉,宿食不消,赤白泄痢,腹中痛。
  2. 四味藥組合,整體來說溫藥居多,可以根據劑量調整讓整體化陽化陰的力量不同。(苦寒:大黃1味,辛溫:砂仁、白芷共2味;甘平: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