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一症,有卒僕,有暴喑,有不遂,有歪僻,有四肢不舉,有神昏冒寐,有痰涎壅盛,有語言蹇澀,有外風襲入者,有本氣自病者。及乎外有六經形證,內見二便閉塞,其病各異,其名不同,而為治之法亦非一也。
〔靈樞經〕云:虛邪偏客於身半,其入系內居營衛。營衛稍衰,真氣去,邪氣獨留,發為偏枯。其邪氣淺者脈偏痛。又云:偏枯,身偏不用而痛,言不變,志不亂,病在分腠之間,巨針取之,益其不足,損其有餘,乃可復也。痱之為病也,身無痛者,四肢不收,志亂不甚;其言微,知可治;甚則不能言,不可治也。
仲景〔金匱〕云:夫風之為病,當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為痹,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又云:寸口脈浮而緊,緊則為寒,浮則為虛,虛寒相搏,邪在皮膚……喎僻不遂。
是則〔內經〕、〔金匱〕所論中風,皆主虛邪立說。而後代劉河間則主火為訓,李東垣則主氣為訓,朱丹溪則主濕為訓。然則三子者各出心裁,亦指證中之所有而言之也。至近代諸家,則分真中、類中,強引中氣、中暑、中濕、諸卒僕暴死之證,渾同立論。而中風一證,共欲明之,而實晦之矣。蓋中風之邪,其有無夾雜風火氣濕之來,豈可劃然分耶?但當以何有何無,孰淺孰深,以求確然之治,斯為當矣。
夫八風之邪,皆名虛邪,人身營衛經絡素盛者,無從入之。入之者,因其虛而襲之耳。〔內經〕以為身之虛而逢天之虛,兩虛相感,其氣至骨,入則傷五臟。是則中風之來,無不本之陽虛者矣。
喻嘉言氏論中風曰:陽虛邪害空竅為本,而風從外入者,必挾身中所有之邪,或氣或痰或火而為之標。以風邪之中人,未有不因陽氣不固而入之者也;中風之為疾,未有不因火因氣因痰而勾引深入者也。因虛卒僕,不挾外邪者則有之。若但云客邪而本不虛者,則未之有也。
<aside> 👉 內經跟金匱都是以虛邪立說,都跟機體的體機能先陽虛有關。陽虛邪害空竅後,風從外入,伴隨著身中有的邪氣(氣、痰、火)而成為標證。
</aside>
中風之邪,從外而來,以漸深入。
〔金匱〕云:
邪在於絡,肌膚不仁。
中絡邪氣入衛,猶在絡脈之外,故但肌膚不仁。
其曰:邪在於經,即重不勝。
中經則於營脈之中,內而骨,外而肉,皆失其所養,則軀殼為之重著,然猶在軀殼之間。至入腑入臟,則離軀殼而入內,邪中深矣。
中腑,即不識人。
然中腑必歸於胃,以胃為六腑之總司也。風入胃中,胃熱必盛,蒸其津液,結為痰涎,壅塞隧道。胃之支脈絡心者才有壅塞,即堵神氣出入之竅,故不識人也。
中臟,舌即難言。
諸臟受邪至盛,必逆入於心而亂神明。神明無主,則舌難言。其臟氣素虛而陽氣不治者,卒然倒僕矣此論外中邪以漸深入。
東垣亦分中腑、中臟、中血脈之治。
中腑者,其病在表,多著四肢。
中臟者,其病在裡,多滯九竅。
中血脈者,外無六經之證,內無二便之閉,但口眼喎斜,半身不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