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冬裴
關鍵詞 胡洽 胡洽方 文獻研究 中醫學術發掘
東晉南北朝時期著名醫家胡洽,在中醫臨床治療方面極具特色,其撰寫的《胡洽方》一書,內容豐富,涉及傷寒、溫病、霍亂等外感疾病,風毒、腳氣、中風、痢疾、水腫等雜病的治方、食療。同時胡洽還精於藥物炮制。《胡洽方》內容不僅包括內、外、婦科等各種病證的辨治,而且還記載了許多胡洽的學術經驗,對現代中醫研究 有著重要的學術參考價值。
1 胡洽及其《胡洽方》
胡洽,為東晉南北朝時道人,精通醫學。又名胡道洽,自稱胡居士。
劉宋時劉敬叔所撰《異苑》記載:“胡道洽者,自雲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好音樂、醫術之事。……死於山陽(今江蘇淮安)。”劉氏卒於泰始中(465—471),因而推知胡洽在其先,當生於東晉,卒於南北朝劉宋年間。
胡洽的醫術在當時已頗為知名,陶弘景《本草經集注序錄》稱“宋有羊欣、王徽、胡洽……治病亦十愈其九”。故後來的張杲《醫說》也說,胡氏“性尚虛靜,心棲至道,以拯救為事,醫術知名”。
胡氏著有《胡洽百病方》二卷,首載於《隋書·經籍志》。《舊唐書·經籍志》作“《胡居士方》三卷”;《新唐書·藝文志》稱“《胡居士治百病要方》三卷”。因知,在隋、唐之際,胡氏所著方書曾有不同傳本。
北宋時,林億等校正醫書時曾屢引《胡洽方》,而在此前的《外台秘要》、《千金要方》,乃至《補闕肘後百一方》中,均曾載錄其方。其他如日本的《醫心方》中,也偶有載引。然而,《胡洽方》原書不知亡佚於何時。
李時珍著《本草綱目》,曾引據《胡洽居士百病方》,其書乃同於《新唐書》所載。
作為魏晉時期醫方醫學的一個時代特征,是方書眾多,然而至今卻大多亡佚,《胡洽方》也在其內,殊為可惜。有感於此,我們根據《補闕肘後百一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及《醫心方》等所載,將《胡洽方》佚方彙輯成帙,並據實際存方,分為治傷寒溫病方、治風痹風濕風毒腳弱方、治卒中風痱口咼僻方、治飛屍疰病方、治蠱毒方、治虛勞病方、治諸氣膈病方、治積聚痰澼痰飲方、治嘔吐下利方、治水腫病方、治婦人產後病方、治瘡疽方,以及食治等十三部分。雖難以恢復“百病藥方”的原貌,但也足存其大略面目,並藉以探索胡洽的學術經驗。
《胡洽方》諸方,其所治廣涉內、外、婦科等各種病證,不僅繼承仲景、張苗等人的學術思想,而且還記載了許多胡洽的學術經驗。
2 《胡洽方》要方初探
2.1 用仲景法,變而通之:朱震亨在《格致余論》中曾說:“讀仲景書,用仲景之法,然未嘗守仲景之方,乃為得仲景之心也。”明代醫家繆希雍也強調熟讀仲景書後須“師其意,變而通之……如是則法不終窮矣”(《先醒齋醫學廣筆記·卷一》)。這種良好的學習方式,實乃晉唐醫家們開風氣之先。
據《胡洽方》所載,其對經方的變化加減,有一定的代表性。不僅善於化裁古方,而且更切合臨床實用。其有關方劑涉及外感、內傷及婦科病等領域,靈活加減,擴展成許多類方。茲略舉數方說明如次。
仲景《金匱要略》治虛勞有小建中湯,《胡洽方》有其衍變類方小建中湯、大黃芪湯、樂令黃芪湯等。《胡洽方》小建中湯與仲景方同名,云:“凡男女因積勞虛損,或大病後不復常,苦四體沉滯,骨肉疼酸,吸吸少氣,行動喘惙,或少腹拘急,腰背強痛,心中虛悸,咽干唇燥,面體少色,或飲食無味,陰陽廢弱,悲憂慘戚,多臥少起。久者積年,輕者百日,漸致瘦削,五髒氣竭,則難可復振。”方用甘草(一兩)、桂心(二兩)、芍藥(六兩)、半夏(六兩)、黃芪(三兩)、生姜(三兩)、干棗(十二枚)、膠飴(一升)。
胡氏在仲景小建中湯的基礎上,加入半夏、黃芪。亦即仲景黃芪建中湯加半夏。按小建中湯中有甘草、大棗、飴糖,其味甚甘,因“嘔家不喜甘”,所以仲景云:“嘔家不可服。”但在必要時可權宜應變,加半夏以降逆止嘔,其法值得思考。
另在《胡洽方》中所敘述的小建中湯適應症,其症狀較諸《金匱》所載詳細得多,所以更能方便地指導臨床運用。
《胡洽方》中尚有樂令黃芪湯“治虛勞少氣,胸心痰冷,時驚惕,心中悸動,手腳逆冷,體常自汗。補諸不足,五髒六腑虛損,腸鳴風濕,榮衛不調百病,又治風裡急”。方用黃芪、人參、橘皮、當歸、桂心、細辛、前胡、芍藥、甘草、茯苓、麥門冬、蜀椒(各一兩)、烏頭(五枚)、生姜(五兩)、半夏(二兩半)、大棗(二十枚)。
此方較大黃芪湯多人參、麥門冬、當歸、茯苓、前胡、橘皮、細辛、蜀椒、烏頭,增加了益氣養心健脾、降氣及溫裡的作用。